编者按:第四次党代会以来,西南科技大学党委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锚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团结带领全校干部师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展现奋进历程,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经验,激励广大师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新闻中心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向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献礼。本期推出学院发展篇《匠心筑梦 一融双高 谱写“极限制造”奋进篇章》。
匠心筑梦 一融双高 谱写“极限制造”奋进篇章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制造学院”)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工科学院之一,依托绵阳科技城的区域优势,聚焦先进装备设计与制造领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自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制造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智能制造”为桥梁,以“极限制造”为特色,不断提升学院整体建设水平。
党建引领 聚力夯基
学院党委切实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创新学习拓展载体,增强理论学习的政治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抓实二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结合紧密学院工作需要,坚持带着问题抓学习,确保理论学习有深度、有质量、有收获。
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切实加强廉洁文化建设,邀请专家作《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解读,赴川北监狱开展以案为鉴廉政警示教育,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不断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微纳仿生制造团队党支部以机械工程学科一级博士学位点为依托,以“制造过程测试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重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两翼支撑组建,秉承“党建引领,极限制造,人才聚力,创新驱动”理念,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在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并成为全国高校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微纳仿生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支部、教育部强国行专项行动
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党支部架构,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前往两弹城、建川博物馆、科技城航空航天国防科技展等多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科创资源、文化资源等开展党员教育和支部建设。
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人才、技术交流,以“产学研”多元多方协同育人为突破口,推进学院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学生就业等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学院党委带队赴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德阳国机重装集团、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绵阳58机器人等多地多次开展调研,与涪城区、游仙区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洽谈合作事项,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德阳天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支部共建协议。通过党建引领,构建了“政策引导-教学创新-科研突破-产业服务”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成为四川地区制造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同频共振 极限制造
学院党委始终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学院高质量发展整体部署、一体推进。瞄准绵阳市军工需求和德阳市重装行业的产业需求,结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确定了极限制造的学科建设思路,围绕国家重大工程的超大型装备制造(极大/极端制造)和代表科技发展前沿的超精密制造(极小/超精制造)开展研究,努力将机械工程学科建设成为以极限制造为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优势学科。
制造学院成功获批四川省产业学院
组建由学院党委委员、教师党支部书记等党员骨干领衔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统筹实验室、校企合作项目等资源,通过党组织协调,推动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通过不懈努力,制造学院机械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我校第五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位点;学院荣获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院;余家欣教授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及绵阳市“十佳杰出青年”;2023年,制造过程测试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周期评估;学院与国机重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四川省先进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获批了“四川省重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天府旌湖实验室和太行实验室为牵引,积极开展与东方电气集团、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的战略合作,深化拓展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的合作共建;与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入选四川省首批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试点项目名单,标志着学院培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人才的构想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教学筑基 人才聚力
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推进三个国家一流专业、两个新工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再认证。将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多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创新驱动”等思政元素,强化青年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学院2人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元宇宙数字化创新大赛全国一、二等奖各1项;1人获“超星杯”第六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1人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二等奖;2人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1人获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三等奖,学院获优秀组织单位奖。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成功完成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培育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批省重大教改项目1项、教改项目7项,教育部产教融合1项;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1个;获评绵阳市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创新团队特等奖1个;签订出版教材或专著11部。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品牌,连续八年举办省大学生工业工程创新应用案例大赛,多次举办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技能提升高级研修班、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高端学术论坛、机械工程学科战略咨询会、工业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论坛等;学院获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精准资助44项,创新基金17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0项。
制造过程测试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
学院老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紧扣“极限制造”学科特色,利用“国家层面支持绵阳科技城建立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政策,加强人才工作政治引领,引一流人才,育青年骨干,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学科人才队伍。学院制定了《学院博士人才引进伯乐奖实施办法》《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组织青年教师前往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展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成立青年教师联谊分会,打造教师教学竞赛品牌;在新聘期中,推进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将部分资源向青年博士倾斜,高聘10名青年博士,充分激发青年人才活力。五年来,1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1人入选第四批“天府学者”特聘专家;2人入选省学术后备人选;2人入选省级青年人才计划。
科研突破 服务社会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在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院党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四川省《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根据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
强化有组织科研,组织团队在“智改数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航海、先进装备、激光技术应用等领域重点开展研究,坚持“四个面向”,将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产出系列成果。五年来,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获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24项,立项科研经费6619.57万元,到校经费5185.71万元;发表三高学术论文261篇,其中Nature子刊1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封面论文2篇 ;专利授权75项;著作8部,成果转让1项;获批四川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推荐报送四川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未来,制造学院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一体贯通的理念、路径和方法,持续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以“极限制造”不断追求卓越、突破极限,奋力谱写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供稿: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张志华
审核:赵洋
专栏系列报道:
-
数据截止至:2025-04更新单位: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