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中心2022年度重点项目课题组在SSCI二区期刊《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发表论文


202212月,经申报人主动申请,专家严格评审,四川绵阳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与研究中心2022年度重点项目道德敏感性教育课程开发及其对校园欺凌的干预效果研究(项目号SCWCN2022ZD01)委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刘传军特聘副研究员团队开展20231月,根据前期调研成果,课题组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滕召军教授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名期刊《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The Effect of Everyday Moral Sensitivity on Bullying Bystander Behavior: Parallel Mediating Roles of Empathy and Moral Disengagement的学术论文(四川大学2021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生谢忠桔为第一作者,课题负责人刘传军特聘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滕召军教授为第三作者;见图一)。该期刊为SSCI二区期刊,2021年的影响因子为2.62


图一论文发表标题页


该研究以校园欺凌为主题,面向四川省部分中小学校开展日常道德敏感性与欺凌相关调研,旨在检验青少年日常道德敏感性对校园欺凌旁观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法,通过中心平台联络机制下的四川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群,向全省各市(州)征集调研学校,对省内30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科学抽样调查。经筛选复核,1655名受访者数据有效。研究结果显示,除6.1%的单纯受害者、0.48%的单纯欺凌者和0.85%的欺凌受害者外,其余92.57%的未卷入者群体中,接近一半(45.86%)的学生曾经目睹或听说过身边所发生的欺凌事件。在控制性别、年级和社会赞许性后发现,共情与道德推脱在日常道德敏感性与积极/消极旁观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高日常道德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欺凌情境下受害者和欺凌者的情绪,并明确道德与不道德行为之间的界限,从而破除道德推脱在认知上带来的阻碍,促使旁观者挺身而出帮助受害者,而更少地表现出消极的行为倾向(如嘲讽受害者或支持欺凌者)

该项研究结果为校园欺凌的教育干预策略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对于儿童或青少年积极旁观行为的促进可以从日常道德敏感性教育入手,并且引导学生在认识到包含欺凌在内的日常不道德行为的严重性的基础上,避免对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作为受害者)产生责备性归因,从而重视周围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欺凌事件,同老师和学校一起将欺凌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

同时,研究结果启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道德化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儿童青少年形成对校园欺凌的正确认知和行为反应大有裨益,这个过程尤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道德敏感性教育则可能对促进这一引导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该论文是我中心2022年度重点项目“道德敏感性教育课程开发及其对校园欺凌的干预效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组基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已经开发出适用于中小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教育课程,并在四川省自贡市龙湖中学进行了初期实验,获得了良好的课程效果。未来,课题组将会在全省范围面向不同类型和地区中小学校科学布点扩大课程实验,从而研发出更具有推广性的系列课程和教育措施,以促进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我中心积极支持和推动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

论文信息:Xie, Z. J., Liu, C. J. *, & Teng, Z. J. (2023). The effect of everyday moral sensitivity on bullying bystander 




behavior: Parallel mediating roles of empathy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221147071